11月14日清晨的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,舷号51的“四川舰”在五艘拖船牵引下缓缓驶离——这艘被军迷称为“两栖舰里的航母”的076型首舰,正式开启首次航行试验。而这,已经是短短十天内解放军传来的第三则“硬核喜讯”。

时间回拨到11月5日,海南三亚军港,福建舰——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——完成入列授旗,中国正式进入“三航母时代”;11月11日,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当天,微电影《梦远》里突然出现攻击-11隐形无人机的演训画面,甚至还和歼-20、歼-16D同框编队飞行——这意味着这款“隐形杀手”已经具备实战能力。

“三件‘利器’凑在一起,不是简单的‘1+1+1’,而是形成了一套更高效的作战体系。”军事专家宋忠平的解读点出了关键。比如刚海试的四川舰,它的“特殊”之处藏在细节里:4万余吨的满载排水量、双舰岛设计,还有全球独一份的“航母级电磁弹射系统”——要知道,过去两栖攻击舰的天花板是“带垂直起降战机”,而四川舰直接把航母的“弹射技能”搬了过来,歼-35五代机、歼-15T舰载机甚至攻击-11无人机,都能在这儿“一键起飞”。

“建造速度才是真本事。”军事专家张军社算过一笔账:从去年12月下水到现在海试,不到一年时间,这背后是福建舰的“技术反哺”——航母的电磁弹射、系统集成经验,全用到了四川舰上。“系泊试验时,动力、电力、电子系统一项项测,换作以前得一年半,现在不到一年就搞定,这就是中国造舰能力的‘加速度’。”

更让军迷兴奋的是“三大利器”的“组合拳”:福建舰作为“航母大哥”,带有人驾驶的歼-20、歼-16;四川舰作为“两栖二哥”,带无人机和固定翼战机;攻击-11则是“灵活小弟”,能在两者之间“穿梭”——比如登陆战时,福建舰的战机打“正面压制”,四川舰的无人机炸“后方火力点”,攻击-11直接送陆战队“插敌人屁股”;远海作战时,四川舰和055大驱组队,既能“控制海域”,又能“支援登陆”,比传统两栖舰的“单一功能”强太多。

“四川舰的本事不止登陆。”张军社补充说,它的第二大职能是“远海作战”——和055、护卫舰组成编队,能去远海执行“持续性控制任务”。“以前中国海军去远海,是‘短暂巡逻’,现在有了四川舰,能‘长期待着’,防御范围从‘近海’推到‘远海’,这才是真正的‘蓝水海军’。”

有军迷在论坛里留言:“以前看美国的两栖攻击舰,总觉得‘差点意思’,现在四川舰一出来,直接把‘意思’拉满了——电磁弹射、无人机编队、立体登陆,这一套下来,连美军都得‘抄笔记’。”还有人更务实:“等四川舰入列,陆战队的‘插旗速度’能快两倍——以前靠登陆艇冲滩,现在用直升机送‘敌后’,立体登陆的伤亡能降一半。”

其实这十天的“三喜”,本质上是中国海军“体系化能力”的跃升——不再是单一舰艇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航母、两栖舰、无人机形成“闭环”;不再是“近海防御”,而是“远海控制”。就像宋忠平说的:“等这些利器形成战斗力,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不是‘加一点’,而是‘翻一倍’——不管是应对台海问题,还是维护远海权益,都有了更扎实的底气。”

14日下午,四川舰的身影消失在东海的雾里,而它背后的“三大利器”组合,已经成了军迷讨论的“顶流”。有人说“这是中国造舰的‘里程碑’”,有人说“这是作战体系的‘革命’”,但更多人认同的是:“不管是福建舰、四川舰还是攻击-11,都是中国海军‘从跟着跑到领着跑’的证明——以前我们学别人,现在别人学我们,这才是最提气的。”

专家解读解放军三大利器传出喜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