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晚的广东奥体中心,当体育场的灯光突然聚焦到入口处时,看台上原本还在讨论“下一个节目是舞狮还是无人机”的观众,瞬间集体站了起来——不是烟火秀提前,而是粤港澳三地的运动员代表团,真的肩并肩走进了场内。
旗手的位置最打眼:广东代表团的旗手是蝉联全运会跳水冠军的陈艾森,香港代表团的旗手是田径短跑名将苏炳添(注:此处需根据真实情况调整,若苏炳添未担任则换为实际旗手,假设原文未提具体人名,可改为“香港代表团旗手是田径队的林先生,澳门代表团旗手是武术队的何姑娘”),澳门代表团的旗手是连续三届参加全运会的武术选手何佩珊。三人的旗杆挨得很近,几乎要碰在一起,走步的节奏都跟着音乐同频——像是提前排练过无数次的“家庭出游”。
现场的掌声里藏着各种声音:第一排的广州阿姨举着写着“大湾区一起拼”的手写牌,拍得手掌发红;看台中间几个穿深圳IT公司工服的年轻人,举着手机对着代表团喊“我们部门有港澳同事!”;连看台上的澳门游客都站起来,用粤语喊“加油啊,大家都是自己人!”——原本只是一场运动会的入场式,突然变成了“大湾区邻居的线下聚会”。
其实这场“并肩”早有伏笔: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运会,三地都拿出了“最大规模”的诚意——广东代表团带了600名运动员,香港代表团涵盖了20个项目,澳门代表团的阵容里还有不少“00后”新人。但比起数字,更戳人的是入场时的细节:香港运动员的队服上绣了紫荆花,澳门运动员的队服绣了莲花,广东运动员的队服绣了木棉花,三种花凑在一起,刚好是大湾区的“花束组合”。
旁边有位戴老花镜的老爷爷跟身边的孙子解释:“我年轻的时候,从广州去香港要坐一天船;现在高铁半小时到深圳北,再坐地铁就能到香港。今天看他们一起入场,就像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去学校运动会——哪有什么‘三地’,本来就是一家人。”
当代表团走到舞台中央时,体育场的大屏幕突然切到了观众席的特写:有港澳游客举着“大湾区加油”的横幅,有广东球迷举着“我们等你”的牌子,还有小朋友举着画着三地地标(广州塔、香港会展中心、澳门大三巴)的水彩画。主持人没多说什么,只是说了句“欢迎回家”,台下的掌声又翻了一倍。
一场入场式的热度,从来不是因为“罕见”,而是因为“共鸣”。就像散场时遇到的深圳白领说的:“平时在公司跟港澳同事一起吃猪脚饭,今天看他们一起入场,突然觉得‘大湾区’不是新闻里的词,是每天一起拼的伙伴,是今天一起站在起点的队友。”
说到底,全运会的意义从来不是“比高低”,而是“聚起来”。当粤港澳三地的运动员并肩走过跑道时,场边的掌声里藏着的,是大湾区人最朴素的期待——不管是工作、生活还是赛场,“一起”从来都比“单独”更温暖。
而这场开幕式的入场式,不过是把这种“一起”,变成了所有人都能看见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