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晚的全运会跳水馆里,当陈芋汐完成最后一跳5253B(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),身体像被线拉着似的笔直入水时,看台上的教练突然攥紧了手里的战术板——这一跳的水花压得太干净了,连裁判都忍不住点头。88.00分的成绩跳出来,她的总分定格在412.30分,女子10米跳台的金牌,终于被她攥在了手里。
谁能想到,这位决赛里“每一跳都像刻在肌肉里”的姑娘,几天前还在预赛里翻了个“小跟头”?预赛的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动作,她膝盖收得晚了半拍,水花溅得比平时大,得分一下子掉了近10分。当时她走下跳台,没哭也没闹,反而蹲在教练身边,用铅笔在小本子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“跳水轨迹”,末了抬头说:“下轮我把膝盖收快0.5秒,肯定能压好水花。”就这么咬着牙,预赛382.15分,她还是咬着牙拿了第一。
半决赛的陈芋汐像“开了挂”——423.70分,比第二名整整高了50多分。网友在评论区刷“这是把半决赛当决赛比了吧”,但熟悉她的老跳水迷都知道,这是她的“习惯”:“从14岁拿全国冠军开始,她就从来不会因为领先而松劲——每一跳都要做到‘自己的满分’。”
到了决赛,陈芋汐的“稳”才真正让人“捏着汗又放了心”。第一跳107B(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),81.00分,开了个“稳稳的头”;第二跳407C,她把预赛的失误“掰碎了补回来”,81.60分;第三跳626C(臂立向后翻腾三周抱膝),直接拿到87.45分——这时候她的领先优势已经超过20分,连对手四川队的卢为都笑着摇头:“陈芋汐的节奏,谁都打乱不了。”
可第四跳还是“晃了一下”。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动作里,她的身体稍微歪了一点,水花压得不够完美,只拿到74.25分。直播间里立刻有人刷“会不会被反超?”,但镜头里的陈芋汐只是擦了擦手,走到跳台边踮了踮脚——她的眼睛里没有慌,只有“下一跳要找补回来”的坚定:“失误是提醒我,再专注一点。”
最后一跳的完美,像是给所有疑问画了个句号。当5253B动作完成,水花“唰”地散开时,看台上的观众集体站起来鼓掌,连裁判都忍不住笑了——88.00分,把她的总分稳稳顶到了第一。
颁奖台上,陈芋汐抱着金牌,嘴角翘得像月牙,但眼睛里没有“狂喜”,只有“踏实”。网友的评论区里,有人刷“陈芋汐的稳,是练出来的”,有人说“这孩子从来不是靠天赋吃老本”,还有当妈观众留言:“我家孩子学跳水,就该学她这种‘输得起也赢得稳’——失误了不哭,赢了也不飘。”
其实对陈芋汐来说,这枚金牌不是“突然的胜利”,是“攒了四年的力气”。四年前的全运会,她拿了双人项目的金牌,却在单人赛里折戟;这四年里,她把每个失误都写成“动作笔记”,把每个难点都拆成“每天10遍的练习”。赛后接受采访时,她摸着金牌说:“我不是想拿第一,是想让自己每一跳都‘没有遗憾’——我做到了。”
今晚的跳水馆里,奖杯的光映在她脸上,可她的目光已经落在了训练馆的方向。对运动员来说,下一个动作,永远比上一个奖牌更重要。而陈芋汐的“稳”,恰恰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模样:不是永远不跌倒,是跌倒了能立刻爬起来;不是永远拿第一,是每一次都要比上次的自己,好一点。
就像网友说的:“陈芋汐赢的不是金牌,是‘把每一步踩实’的底气。”而这种底气,才是比奖牌更亮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