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带娃去公园,总能看见家长举着卡通造型的网红气球,孩子拽着绳子跑,气球飘在头顶像小太阳。可上个月山西运城黄河夜市的一把火,把这份“可爱”烧出了原形——12月18号晚上,路边卖氢气球的摊子旁,有人抽烟没掐灭烟头,火星子蹭到气球上,燃烧的气球“飞”到水果摊的临时棚顶,瞬间燃起大火。摊主李先生说,一摊子高端水果全烧没了,幸好没人受伤,但看着监控里黑烟滚滚的画面,谁能想到“凶手”是个系着蝴蝶结的气球?
别觉得这是小概率事件。去年6月广东揭阳的宝妈更惨:她陪3岁孩子玩氢气球,孩子好奇把气球往吹风机上凑,“砰”的一声爆炸,火焰直接扑到她脸上和胳膊上,医生说烧伤面积达15%,要不是孩子躲得快,后果不堪设想。我同事刷到这个新闻时说“以后再也不敢买气球了”,也有人反驳“我买了十次都没爆”——可危险从来不是“幸运游戏”,消防蜀黍的实验,看完我后背直发凉。
第一个实验模拟“抽烟碰气球”:烟头先在气球表面烫了个,漏出的氢气碰到打火机,“轰”地一下爆燃,塑胶外壳烧得熔成液体往下掉;第二个实验用仙女棒碰气球,刚碰到就变成大火球,比春节放的“冲天炮”还吓人。“氢气脾气比谁都大,”消防队员说,“空气中只要有4%-75%的浓度,遇点火星就爆炸。更要命的是,塑胶熔渣粘在皮肤上是二度烧伤,掉在窗帘上又是一把火。”
你剥个橘子的功夫,可能就给气球“递了导火索”——橘子、橙子皮里的柠檬烯,能溶解气球的乳胶材料。上次我同事剥完橘子逗孩子玩气球,“啪”的一声吓哭孩子,幸好那是氦气球,要是氢气球,后果不敢想。有人说“这也太矫情了”,可消防蜀黍说:“你看不见的隐患,才最吓人。”
其实不是不让买气球,是要“会买”:路边摊说“不知道充的啥气”的,别买;先问“是氦气吗?”,氦气稳定不爆炸;充气别太满,跟吹气球似的“猛怼”容易爆;剥完橘子、柚子,先洗手再碰气球;别把气球系在孩子手腕上,万一爆了,烧伤的是最嫩的皮肤;也别带进电梯、公交车,密闭空间里爆炸,冲击力比外面大两倍。
气球无法穿过大气层,但我们能挡住“可爱”。下次带孩子买气球,多问一句“是氦气吗?”,比什么“幸运”都管用——孩子的笑要藏在安全里,不是藏在“危险气球”下。毕竟,那些飘在头顶的“小太阳”,该暖的是心,不是“烧”得慌的隐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