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了十年记者和编导,见过不少新鲜事儿,但最近刷到的新闻还是让我捏了把汗——一个知名演员穿着不同衣服,同时出现在四个直播间带货?仔细一扒才知道,哪儿是人家“分身有术”,分明是AI把他的脸和声音“克隆”了,粉丝一天举报18个账号,结果转头又冒出来新的,跟打地鼠似的让人窝火。
这可不是个例。前阵儿奥运冠军全红婵、孙颖莎的声音被“抠”出来卖土鸡蛋,王楚钦的“克隆声”也出现在农产品直播间;就连张文宏医生的形象,都被AI仿冒去带货蛋白棒。这些“数字分身”穿着明星的脸、说着冠军的声,在镜头前喊“家人们”,可背后藏的,全是侵权的猫腻——甭管你是流量明星还是公众人物,只要有关注度,就可能被“盯上”。
为啥这些“克隆人大军”这么难对付?我跟圈里做法务的朋友聊过,不少当事人都吐苦水:投诉到平台像“拳头打棉花”,关停一个账号,新的马上换个马甲冒出来;想走法律途径吧,取证难、流程长,不法之徒正是摸准了这个“空子”,才敢这么有恃无恐。
好在最近监管终于“出手”了。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明确要求代表本人观点的文本、音频、视频必须加显式标识;中央网信办也启动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,逼着平台把“审核闸门”焊牢。但做过媒体的都明白,监管总有“慢半拍”——AI技术更新得比火箭还快,单靠外部管,肯定堵不住所有漏洞。
咱们普通网友得先“支棱”起来。我当年做民生新闻时,常跟观众说“眼见不一定为实”,现在直播间里的“克隆人”就是最鲜活的例子。你看那主播说得跟真的似的,可说不定背后是一串代码在“表演”。买东西前多翻两页差评,多比三家价格,别听着“家人们”就脑子一热掏钱包——毕竟,韭菜割多了,疼的是自己。
说到底,要挡住这波“克隆人大军”,得靠“三驾马车”齐跑:法律的“剑”得更锋利,该罚的得罚到不法之徒肉疼;平台的“盾”得更结实,别让侵权账号像牛皮癣似的冒出来;咱们自己的“眼睛”得更亮,别当那被割的“小韭菜”。技术是把双刃剑,只有向善的力量跑赢滥用的速度,才能让直播间里的“真实”,真的让人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