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过去的三季度,全国31个省区市的GDP数据全出来了。当大家都在盯着“5.2%”的全国增速时,两份“细分答卷”尤其让人眼前一亮——一边是经济大省稳稳扛起“压舱石”,另一边是中部地区突然成了“增长黑马”。作为跑了十年经济口的老记者,我翻完厚厚一沓数据,发现今年的亮点里藏着不少“发展新逻辑”。
我们先唠唠最受关注的“经济大省天团”。前十强省份的GDP占了全国六成以上,相当于“每10块钱里有6块来自它们”。江苏今年前三季度直接破了10万亿,是全国第一个前三季度就迈过这个门槛的省份;上海、湖南也首次在前三季度冲进“4万亿俱乐部”。但最有意思的是竞争格局——广东作为“老大哥”,今年增量居然被江苏、山东、浙江反超了。不是广东不行,而是它正在经历“产业换引擎”的阵痛:传统制造业在升级,新产业还在爬坡;反倒是苏鲁浙,砸了真金白银搞科技创新,比如江苏的高端制造、浙江的数字经济,增速自然就冲上去了。这种“你追我赶”不是内耗,反而是经济大省该有的样子——毕竟“挑大梁”不是靠“吃老本”,得靠“比着跑”。
如果说经济大省是“稳盘手”,那中部地区就是今年的“惊喜制造机”。之前大家提到中部,总觉得是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,但今年前三季度,除了山西因能源价格波动略低,其他五省增速全跑赢全国。湖北更是拿出6%的增速,排到全国第三,仅次于甘肃和西藏。中部的“亮眼”不是靠运气,而是“产业升级”结的果:湖北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3.5%,锂离子电池、新能源汽车产量涨了40%多;安徽更狠,高技术制造业直接飙了27.8%,笔记本电脑、充电桩产量都是两位数增长。最绝的是汽车产业——安徽的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居然超过了广东,成了全国第一;湖南的汽车产量一口气跳了10个位次,直接冲进全国前十。放在五年前,谁能想到中部能在汽车这个“传统强项”上抢过广东?这说明中部不是在“补短板”,而是在“造长板”——把传统产业做精,把新兴产业做专,自然就跑出了加速度。
不是所有区域都在“往上冲”。东北的吉林虽然保持5.3%的增速,但主要靠工业回升,比如汽车制造、医药工业这些重点产业;可长春都市圈获批成了“国家级”,算是给未来攒了点“后劲”。西部就更分化了:陕西、四川靠科技创新保持快增长,贵州、云南因为之前靠投资拉动,现在增速慢慢下来了;山西、内蒙古这些能源大省,因为能源价格波动和产业单一,增速也放缓了。这其实是个信号:靠“卖资源”“搞投资”的老路走不通了,只有往“创新驱动”转,才能跟上节奏——只不过转型不是“一键切换”,得熬点时间。
翻完这些数据,我想起去年采访一位经济学家时他说的话:“中国经济的韧性,从来不是靠某一个区域‘独撑’,而是靠‘多极发力’——经济大省稳底盘,中部地区冲速度,东北西部找新路。”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,刚好印证了这句话:经济大省没有躺在功劳簿上,中部地区没有停在舒适区里,连之前增速慢的地方都在找新方向。所谓“韧性”,不就是这样吗?不是永远“一路涨”,而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,碰到瓶颈就升级瓶颈,最后把“压力”变成“动力”。
接下来的四季度,估计又会有不少新变化——比如中部的汽车产业能不能保持优势,经济大省的科技投入能不能见效,西部的转型能不能加快。但不管怎么变,这份三季度的成绩单已经告诉我们:中国经济的“基本盘”,稳得很;中国经济的“潜力股”,多的是。毕竟,14亿人的市场在这儿,产业升级的劲头在这儿,只要大家“拧成一股绳”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