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4日下午,自然资源部传来的一则预警,让南海海域的“海上人家”立刻绷紧了神经——受今年第25号台风“海鸥”与冷空气的双重影响,未来24小时内,南海将迎来一波“暴力海浪”,其中中部海域浪高可达4到7米,国家海洋预报台已紧急发布海浪警报。

作为此次海浪的“幕后推手”,台风“海鸥”其实是个“慢脾气”——它路径偏南、强度稳定,但当它与南下的冷空气“撞个满怀”,就像往沸水里加了把火:暖湿的台风气流遇上干冷的北方空气,不仅会让风力骤增,更会让海浪在“对冲”中持续堆叠,最终形成“巨浪叠狂浪”的局面。根据预报,11月4日下午至5日下午,南海北部将先出现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,随后中部海域的浪高会“跳级”到4-7米,成为此次预警的“重灾区”。

“4米以上的浪,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,小型渔船根本扛不住。”常年在南海跑运输的王师傅告诉记者,“上次遇到类似情况,我隔壁船的渔网被浪打烂,差点连船都翻了——这种‘叠加浪’看着慢,实则后劲足,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。”正因如此,海洋部门特别强调:所有在上述海域作业的船只必须立即调整航线,能回港的尽快回港,实在没法回的也要找浅滩锚地“躲风头”。

岸边的准备工作也没闲着。从海南琼海的渔港到广东湛江的码头,工作人员正忙着加固防波堤、转移岸边的养殖网箱,甚至连海边的大排档都提前收起了遮阳棚——“去年有次浪大,海水直接漫到了街面上,掀翻了三张桌子。”湛江某海鲜店老板回忆,“这次提前把东西搬上楼,省得再遭损失。”

其实,今年入秋以来,台风“精准搞事”的特点特别明显:要么不发威,发威就“挑软柿子捏”。像“海鸥”这种路径稳定的台风,一旦和冷空气“牵手”,就像给海浪装了“加速器”,比单纯台风带来的浪更猛、更持久。而此次警报的发布,与其说是“预警”,不如说是给沿海地区的“安全提醒函”——毕竟,海浪不会“打招呼”,但提前准备能把风险降到最低。

最后想跟大家说:海浪预警从来不是“吓唬人”,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。不管你是海上的船员,还是海边的居民,都请把“安全”两个字刻进脑子里——该避的浪要避,该加固的要加固,毕竟在7米高的浪面前,“赌运气”从来都不是明智之选。

风要来了,浪要来了,但提前准备好,就能把“危险”挡在门外。

南海将出现巨浪到狂浪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