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下旬,一则涉中英经贸的消息引发不少行业内外关注——英国在10月15日公布的新一轮涉俄制裁名单里,将11家中国企业纳入其中。这一做法很快从政策层面延伸到市场讨论,而中方的回应也来得直接明确。10月27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此事答记者问时强调:“中方坚决反对英方以涉俄为由,对11家中国企业采取列单措施。”

其实从常识就能看出,英方的“制裁理由”站不住脚。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始终稳定:既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,也严格按照国际法和自身法规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。中俄企业之间的正常商业往来,本就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合法行为,凭什么要被第三方用政治借口打断?就像一位长期做中俄贸易的重庆企业负责人说的:“我们的每一笔订单都走了正规流程,突然被英国制裁,相当于平白无故‘躺枪’,现在得赶紧调整供应链,损失没法算。”

更关键的是,英方的制裁缺乏最基本的国际法支撑。商务部明确点出,这是“没有国际法依据、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“我想制裁谁就制裁谁”的任性操作,本质上是在破坏国际经贸的规则底线。有北京某高校国际法学者分析:“单边制裁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反而会让国际市场陷入‘以牙还牙’的恶性循环,英方这么做,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商业信誉。”

值得留意的是,英方的做法还在悄悄侵蚀中英经贸的合作基础。这些年,中英企业在汽车制造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,不少英国品牌靠中国市场实现了增长,中国企业也通过英国进入了欧洲市场。而这种“随意制裁”的不确定性,只会让企业对英国市场产生疑虑。有英国驻上海商会的工作人员就私下透露:“最近有几家会员企业问我,‘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们?’这种担忧,已经开始影响他们在中国的投资计划。”

对于英方的错误行为,中方的态度很清楚:一方面敦促英方“从维护中英经贸合作大局出发,立即纠正错误做法”;另一方面,也会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——这不是“对抗”,而是对市场规则的守护。毕竟,在全球化的没有谁能靠“单边制裁”获得真正的好处。

说到底,企业的合作本就该讲“合规”“互利”,而不是讲“政治站队”。希望英方早日回到理性轨道,用对话代替对抗——毕竟,制裁从来不是目的,解决问题才是。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只要守好“合规”的底线,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,底气始终都在。

商务部:反对英方以涉俄为由制裁中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