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正是河南“三秋”生产的关键节点——玉米归仓、小麦下种,田间地头的每一缕烟火都牵着粮食安全的神经。可就在这份“丰收紧迫感”里,两起“流量闹剧”撞在了监管的“红线”上。
10月22日,“清朗河南”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:驻马店市近期查处2起涉“三秋”生产的虚假摆拍案例。网民周某某、秦某为了吸引粉丝、博取流量,分别通过个人账号发布“虚构版”农业生产视频——镜头里的“农户发愁”“机器故障”全是摆出来的戏码,压根儿和真实的“三秋”节奏不沾边。
“他们的心思很直白,就是想靠‘三农’话题蹭热度。”当地网信办工作人员介绍,这类摆拍视频一旦传播,很容易误导网友对农业生产的认知——比如有人会误以为“今年河南秋收遇阻”,甚至跟着转发扩散不实信息,间接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秩序。
发现问题后,新蔡、平舆两地县委网信办第一时间联动属地政府部门,找到当事人周某某和秦某。“我们直接点出了问题的严重性:农业生产是民生大事,容不得‘流量戏法’。”工作人员说,两人当场认识到错误,承诺立刻删除虚假视频并整改。
消息传开,网友们的讨论里藏着不少“清醒话”:有河南网友留言“我家就在驻马店农村,这两天田里忙得脚不沾地,哪有时间摆拍?博流量也得有底线”;有科普博主提醒“刷到农业视频先别急着转发,看看发布者有没有真实的田间素材——比如有没有连续的生产记录,有没有和农户的互动”;还有人点赞“清朗”行动:“就得管管这些乱蹭热点的,不然真的‘三农’故事都被假视频淹没了。”
其实,“三秋”生产的真实模样,从来不是镜头前的“刻意表演”:是农机手凌晨三点就发动的收割机,是农户蹲在田埂上数麦粒的认真,是农技员踩着泥点讲解播种密度的耐心。这些没加滤镜的“田间日常”,才是最有温度的“流量密码”——既藏着农民的汗水,也连着城市的饭碗。
对于自媒体来说,“三农”内容的生命力,在于“真实”二字;对于监管来说,“清朗”行动的意义,在于把“虚假流量”挡在田间地头之外。毕竟,农业生产容不得“剧本”,网络空间里的“三农”故事,得用“脚踏实地”代替“花拳绣腿”。
就像一位老农民说的:“地里的庄稼不会因为摆拍长得更快,网络里的口碑也不会因为虚构变得更实。想讲好‘三秋’的故事,得先把脚踩进泥里。”这或许就是对所有自媒体最实在的提醒——流量可以追,但不能丢了对“真实”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