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女士的朋友圈最近多了条热乎动态——78岁的父亲坐在病房阳台,手里攥着她买的橘子,正掰着手指头数“当年在上海做泥水工,我一天搬300块砖”。谁能想到,三个月前这位老人还闭着眼睛躺在床上,连“女儿”两个字都喊不出口,全家守了三年,都以为是阿尔茨海默病“熬到头”了。

“阿尔茨海默”治了一年,越治越重
祝大伯是绍兴人,三年前开始变得“不爱说话”:早上刚吃的粥,中午就忘;下楼买酱油,走到小区门口又折回来——“忘了要干啥”。家里人觉得“人老了都这样”,直到去年他开始走路摇摇晃晃,蹲在厕所半天站不起来,甚至连祝女士的脸都认不清,才慌慌张张去医院。颅脑CT显示“脑室增宽、海马体萎缩”,医生诊断“阿尔茨海默病”,开了药回家吃。

可药吃了大半年,祝大伯的情况反而恶化:从扶着墙走变成卧床不起,连水都要喂到嘴边才肯喝。“我每天坐在床边喊‘爸’,他就睁着眼睛看天花板,像不认识我一样。”祝女士说,要不是朋友推荐转去杭州的医院,她差点放弃了。

“不是老年痴呆,是脑子‘积水’了”
浙江医院神经外科的蓝傅君医师第一次见到祝大伯时,先问了句:“他走路是不是像踩在胶水上?”祝女士愣了——父亲以前走路总说“脚抬不起来”,怕摔得扶着墙走。“这不是阿尔茨海默,是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。”蓝医师的话像颗,“大脑里的脑脊液循环堵了,积的水把脑子‘压傻’了。”

接下来的治疗像“拆盲盒”:先做了腰大池引流术,引流出部分脑脊液,祝大伯当天就睁开了眼睛;一周后做侧脑室腹腔分流术,把多余的脑脊液“引”到腹腔里吸收——就像给脑子“通了水管”。没过多久,老人居然能认出女儿,还主动说“想喝碗小米粥”。6月复查时,他已经能扶着栏杆走两步,嘴里还念叨“等好了要去上海看看老工友”。

这种“傻”能逆转!别和阿尔茨海默搞混
“‘脑子进水’不是玩笑话,是真病。”浙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孙虎说,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专找65岁以上老人,国内数据显示,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%~3%,但误诊率高达40%以上。它的“坏”在于——症状和阿尔茨海默、帕金森太像,但唯一不同的是,它能逆转!

孙虎把这种病的“典型脸”总结成三句话:

  • 走路像“粘脚”:不是帕金森的“手抖、动作慢”,是脚抬不起来,怕摔得把步距拉得很宽,像“踩在棉花上”;
  • “傻”得有规律:不是阿尔茨海默“越忘越彻底”,是记不住刚做的事,但提醒一句能想起来——比如“早上吃了包子”,你说“是楼下阿婆送的”,他能接“哦对,阿婆的包子有芝麻”;
  • 小便忍不住:早期是尿频尿急,后期直接尿失禁,很多家庭以为是“老了控制不住”,其实是脑子的“排尿开关”被积水压坏了。

最该提醒的是:别等“躺平”才去医院
“阿尔茨海默和帕金森目前没法根治,但脑积水的‘傻’是能拉回来的。”蓝傅君医师说,祝大伯的例子不是特例——他们科今年接诊了12个类似患者,有个82岁的老人,引流术后居然能自己下楼买报纸。可很多家庭误把它当“老年痴呆”,要么放弃治疗,要么乱吃药,等到出现“卧床”才来医院,反而错过了最佳时机。

祝女士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要是早知道‘脑子进水’能治,我爸也不用遭这三年罪。”其实对老人来说,“变傻”从来不是“必然”——多问一句“他走路有没有异常?”“记不住事但能提醒吗?”,也许就能把“要躺下去的老人”拉回来。

就像孙虎副主任说的:“老人的每一次‘变傻’,都是身体在喊‘救命’——别只当‘老了’,多查一步,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。”

人老了真的会变傻吗